绵延徂徕山 悠悠封禅史

    信息来源: 中华泰山网 2017-01-05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封禅的内容,就是在泰山极顶筑土为坛来祭天,以报答天功,叫封;在梁父山祭地,以报地功,称禅。其中,梁父山的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学术界一直未形成定论。

  近日,泰山风景区考古研究所温兆金在查阅大量古籍后得出:梁甫山、梁父山均是徂徕山的称谓。汉代梁父县故址在今徂徕山南麓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梁父县因梁父山而得名。徂徕山顶在先秦以前即有地主祠,《史记》记载的历代帝王“封泰山、禅梁父”的梁父山即是徂徕山。

  梁甫山、梁父山均指徂徕山

  孔子在《丘陵歌》中写道:“登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可见,梁甫山与泰山不会太远,应是与泰山体量相当的大山。

  据《汉书·地理志第八上》记载:“泰山郡……县二十四……梁父(县)”。又据《后汉书·志第二十一》记载:泰山郡“梁甫(国),侯国。有菟裘聚(今新泰市楼德镇)。”《晋书·卷一十四·泰山郡》记载:“梁父侯国。有菟裘聚。”梁甫国、梁父县的地理位置均指位于徂徕山之阳的泰山郡梁父县,即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

  《魏书·泰山郡》记载:“奉高(县)(地处徂徕山主峰正北方,位于今岱岳区范镇故县村)二汉、晋属。有梁父山。”《水经注·汶水》记载:“《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县)、奉高(县)、博(县)三县界”,“汶水又南,左会淄水(今大汶河上游柴汶河),水出泰山梁父县(汉梁父县)东,西南流,径菟裘城(今新泰市楼德镇)北……故《郡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县北有梁父山(即徂徕山)。”可见,梁父山即徂徕山。

  《隋书·地理下》记载:“梁父(汉代梁父县)有龟山(位于新泰市刘杜镇、谷里镇、石莱镇三镇交界处)。”《新唐书·志第二十八》记载:乾封县“本博城(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有泰山,有东岳祠,有梁父山(即徂徕山)、亭亭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梁父山在泗水县北八十里”。梁父县、梁父山各有所指。

  北宋石介先生《石氏先茔墓表》记载:“吾祖初迁而南得邑曰:乾封。乡曰梁甫,里曰云亭,村曰商王。负泰山,挟徂徕,有二大山之镇。”《金史·志第六》记载:奉符“有泰山,社首山、龟山、徂徕山、亭亭山。”金《大定重修宣圣庙记》记载:“泰安之为州也,有岳祠以壮观其中,有岱宗、徂徕、泮、汶、漕、济以环抱其外,实为周公之封境、孔子之乡国、帝王封禅之所也。”《明史·地理二》记载:泰安州“北有泰山……又东南有徂徕山。南有梁父山。”自宋代起徂徕山的称谓基本固定,明代已把徂徕山和梁父山分为两山。

  清代乾隆年间《泰山道里记·七》记载:“大汶口东南三十里为梁父山,平衍突出。《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其上旧有地主祠,《史记》:‘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广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汉武帝及光武帝皆降禅于此,而坛址无存。南为梁父城(今岱岳区房村镇梁父村),汉时置县(实为隋置),属泰山郡。”可见,《泰山道里记》把隋代设置的西梁父县误以为是汉代的东梁父县(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比《泰山道里记》稍晚,唐仲冕《岱览》卷二十岱麓诸山记载:“梁父县北有梁父山,今汉故城犹在山阳。”梁父县在唐氏这里可能还是指隋代西梁父县,否则,徂徕山与梁父山的关系不会至今无人可知。

  徂徕山顶原建地主祠

  是泰山封禅的祭地之所

  《史记·封禅书》记载:“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八神:一曰天主……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徂徕山西、南、北三面被汶水及其支流环绕,祭地“必於泽中圜丘”,是绝佳的祭地场所。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禅梁父。”《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於梁父。”可见,秦始皇是在徂徕山祭祀大地神灵的。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四月“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也是在徂徕山祭祀大地神灵的。

  《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二月,禅高里,祠后土。”汉武帝这次封禅泰山从徂徕山改为“禅高里,祠后土”,高里即今泰安市区英雄山。

  《汉书·武帝纪》记载:“三年(公元前102年)春正月,行东巡海上。夏四月,还,修封泰山,禅石闾。”汉武帝这次封禅泰山从高里山改为“禅石闾”,石闾山位于泰山南大汶口镇亭亭山西北方。

  《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春三月,行幸泰山……甲申,修封。丙戌,禅石闾。”

  《汉书·武帝纪》记载: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行幸东莱,临大海……还幸泰山,修封。庚寅,祀于明堂。癸巳,禅石闾。”

  《后汉书·祭祀上》记载: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三月“上幸鲁,过泰山,告太守以上过,故承诏祭山及梁父。”“承诏祭山及梁父”说明徂徕山和泰山得到了同样的祭祀礼遇。

  《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下》记载:中元元年(公元56年)春正月“丁卯,东巡狩。二月己卯,幸鲁,进幸太山……辛卯,柴望岱宗,登封太山;甲午,禅于梁父。”《后汉书·祭祀上》记载:维建武三十有二年(公元56年)二月,光武帝刘秀东巡狩,至于岱宗,“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于梁阴”。说明这次泰山封禅的禅地之所是在徂徕山的北麓,前代帝王“禅梁父”应是在徂徕山顶峰。

  东汉在《四愁诗(之一)》中写道:“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今徂徕山)艰,侧身东望涕沾翰。”在东汉时徂徕山仍是与泰山比肩的名山和大山。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清乾隆年间《泰山道里记·七》记载:“诸葛亮幼从父为梁父尉,父卒后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谓此也。”诸葛亮为何喜欢朗诵《梁父吟》一诗,一是他很可能是为了抒发对梁父山的思念;二是《梁父吟》作为祭祀逝者的挽歌,当时在祭祀土地神的徂徕山地区应是相当流行的。

  晋人陆机在《泰山吟》中写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梁父(今徂徕山)亦有馆,蒿里(今泰安市区英雄山)亦有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记载:“《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今徂徕山)主死。”陆机在《梁甫吟》中写道:“哀吟梁甫(今徂徕山)颠,慷慨独抚膺”。“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哀吟梁甫颠”,说明在当时徂徕山、今泰安市区英雄山顶均有祭祀土地的地主祠。

  由上不难看出,梁甫、梁父山均是徂徕山的称谓,汉代梁父县故址在今徂徕山南,位于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梁父县因梁父山而得名。徂徕山顶在先秦以前即有地主祠,《史记》记载的历代帝王“封泰山、禅梁父”的梁父山即是徂徕山。

友情链接

Copyright 1999-2017 Tai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15115号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29号

“中国泰安”政府门户网站 泰安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