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母宫

    信息来源: 2017-04-07

 

    

 

  斗母宫位于龙泉峰下,斗母宫石坊之后,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因为有龙泉之水自西北山崖而下,环绕宫墙东注中溪,所以古称“龙泉观”。庙宇创建无考,是泰山最古老的道观之一,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即公元1542年德藩重建,到了清代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由比丘尼主持,并且进行了重修和拓建,里面供奉着北斗众星之母,称之为“斗母宫”,又名“斗姥宫”,别称“妙香院”。从此以后道观就成了尼姑庵,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宫宇辉煌,尼僧众多,陈设豪奢,香火特盛。因此,当时的黄河总督刘鹗在他的小说《老残游记续集》中曾生动的描写了这里的尼姑生涯及其风流佚事。
  斗母宫分为前、中、后三院。南山门内是一处院落,院中有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泰安名士赵尔萃修建的“天然池”,内有两股泉水,每逢夏、秋之季双泉突涌,俗称“孪生泉”。池旁有古槐,并有小槐相偎依,被人们誉为“母子槐”;池东有寄云楼五间,修建在深谷绝壁之上,上边是环廊式楼阁,旧时专供达官贵人在此饮茶赏月,抚琴对诗;楼下是地下室。
  池北有蕴亭,1982年重建。穿过蕴亭向北走便是二进院落,院内正殿三间,绿琉璃瓦盖顶,前后步廊式。殿内设须弥座神台,原来祭祀的是斗母神像,俗称“千手千眼佛”。这尊佛像实有42只手,据佛经称,观音菩萨曾经发誓要普度众生,然而众生芸芸,观世音颇有力不从心之感,于是就把自己分成42个大慈大悲的个体。师傅无量佛看到后,说她欲速则不达,万万不可急躁,于是便将她的42个个体撮合在一起,只留下42只手臂,又让每只手掌上长出一只眼睛,代表一个化身。这样除去主体的两只手臂之外,每只手上又各配有佛门三界的“二十五情”,两数相乘之积就是一千。“文化大革命”初期神像被砸毁,现在供奉的是明代崇祯皇帝的母亲“智上菩萨”。
  正殿东侧有配殿三间,后边接连着卷棚悬山顶明廊,在此可临溪观赏美景。殿内原来祭祀着精致的木雕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也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焚毁的。
  正殿西边是西山门,门檐下有一对雕刻精湛、光滑似玉的石狮把守。门两侧分列着钟鼓二楼。
  院南是穿堂式过房,东连三间僧房。
  后院有正殿、配殿,供奉碧霞元君。正殿的后面是禅房院;正殿的东南有听泉山房三间,前后步廊式,南北山墙上各开一门,通达无阻;山房北有“龙泉”;泉北是石亭三间,1982年创建,上有匾额,大书“龙泉亭”三字。
  斗母宫修建于深壑绝壁之上,重峦叠翠,深秀幽雅。深涧内有三条断崖,溪水漫崖而下,注入碧潭,被誉为“三潭叠瀑”。因瀑流如龙飞舞,人们又称它为“飞龙涧”。又因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明月高悬,便出现了三潭映月的奇观,俗称“小三潭印月”。潭的北侧有巨石,上书袁世凯少子袁克文的题刻“流水音”。游人至此,听泉观瀑,品茗赏月,醉心涤虑,流连忘返。清代泰安知府宋思仁曾在《斗母宫诗》中颂道:“满涧松荫尘不到,夜深风雨有龙归。”
  西山门外有著名的卧龙槐,巨枝伏地,如卧龙翘首。据说,原来这里只有一棵树,后来又长出了侧根,成了另一棵小树。小树长大后,枝繁叶茂,老树却枯萎了。在这过程中,小树突然发现母树上有一窝乌鸦,先是老乌鸦叼食喂小乌鸦,当小乌鸦羽毛丰满以后便又去捕食给老乌鸦,共计18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的故事。从此之后,小槐树便把自身的养料输送给了母树,使它重获新生,所以如今卧龙槐仍是枝繁叶茂。
  卧龙槐北是高老桥,传说是古代黄老道徒高氏创建的。
  桥北是三官庙。在明代时为人祖庙,祭祀的是秦始皇,传说是秦二世登泰山时创建的祖龙庙遗址。到了清代改为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据传它们是尧、舜、禹的化身,后来庙宇荒废,大殿、客房、僧舍渐毁。建国后改为三官庙小学,1994年又重修。
  庙内还有一株古柏,传说是秦二世胡亥所植。在它那粗壮而低矮的主干上,生长着五条巨大的侧枝,人们附会为秦始皇的化身,说他功德盖世,一手遮天,使子孙世代相传,所以被称为“五指树”。
  三官庙后的西崖上有清代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吴大澄仿秦代李斯小篆《琅琊刻石残碑》;另外还有他篆书的《汉镜铭》:“上大山,见神仙,食王英,饮醴泉。驾飞龙,乘浮云,宜官秩,保子孙。寿万年,贵富昌,乐未央。”

Copyright 1999-2015 Tai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15115号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29号

“中国泰安”政府门户网站 泰安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