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泰安 > 泰安风物 > 古镇名村

旧县村古夯土城墙今犹在

    信息来源: 齐鲁晚报 2017-04-05

  在大汶河北岸,徂徕山东临,现泰山区邱家店镇南坐落着一处拥有8000多人的村落——旧县村,这个看似普通的村落却是泰安城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便存在古博城旧址。

  历经朝代更迭,泰安城中心迁移,但旧县村北的夯土城墙和村南的石人老爷仍守护着千古记忆。

  曾是泰山附近 最早城镇

  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左传·哀公十一年》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文中的“博”是地名,即现在的旧县村区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此设博邑,开启旧县村的历史记忆。  

  据清乾隆《泰安府志》《泰安县志》等历代志书、文献记载,旧县村址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博、博邑,秦代博阳、汉代博县、北魏博平县,隋代汶阳、博城县,唐代乾封县县城和秦代济北郡、汉代博阳郡、泰山郡,北齐东平郡等郡治所在地。

  博是在泰山附近最早设置的城镇。自春秋至西汉武帝前的400年中,博城一直是泰山南麓的政治、文化中心。

  泰安市史志办马辉撰写的材料中,汉武帝东封泰山后,下令割嬴、博两县土地,在泰山以东建立新县,取名“奉高”,以“奉祀高山”。第二年将泰山郡治移至奉高,博城因此而衰败。隋唐时期,由于泰山登山路线自东路向中路转移,泰山南麓的博城再次繁兴。

  唐宋以来,随着泰山神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泰山进香活动愈加兴盛,现在的泰安城区开始成为县域行政中心,博城再次衰败下来,并逐步成为一座废城。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十一月党怀英撰《重修天封寺记碑》载:“泰安东南三十里,得故废县曰古博城。在唐为乾封,宋开宝间移治岳祠下,居民徙之而县废焉。”原乾封废城从此改称旧县,旧县之名延续至今已一千多年。

  遗存夯土城墙 足有千米长

  旧县村分四个行政村,分别是前旧县、中旧县、后旧县和东旧县村,其中,前旧县在最北面,后旧县在最南边,从各行政村的名字上依稀可辨古城旧时的布局。

  村头有个古城墙,是用夯土堆起来的城墙,长约1公里,宽至少也得三四十米。所指的古城墙位于后旧县村的北端,由于整个城墙完全是夯土垒筑,上下还种满了樱桃树,远处瞭望更像一道土丘而不是城墙。

  古博城的城并不是仅有北面才有城墙,东西两个方向都曾存在古城墙,但是目前两处城墙遗址损坏严重,几乎已经找不到痕迹,应该说古博城原来是三面环城,一面环水,水就是南面的大汶河。

  现存的古城墙大部分只有三层,在城墙中间还多出了四层,是城墙的最高处能达到50米左右。站在城墙上向南远眺,汶河渡口和徂徕山清晰可见,向北远眺,几十里的平原直连泰山。

  如果说久经冲刷的夯土层已经看不出城墙的原貌,那么土壤里残存的瓦片则能反映这座古城墙的历史。一路沿城墙往西走,土壤里找出不少破碎的残瓦,有的花纹精雕细刻,有的则显出麻绳勒绑过的印痕。古博城城址中曾发现大量春秋战国时期陶罐、盆、双兽纹瓦当,以及汉代陶片、布纹瓦、板瓦、盆、罐、瓮,还有隋唐时期的陶瓷片等器物。该村附近曾出土珍贵的汉画像石,较有名的有《君王出行图》《车马出行图》《玄武图》《双鸟交颈图》《青龙擒鸟图》《宴乐图》等,今均存泰安市博物馆(岱庙)。

  天封寺遗址仅剩两棵古槐

  除了古城墙,天封寺是也是旧县村境内重要的遗址。据清乾隆《泰安县志》记载,天封寺原位于古博城西南隅,寺名为郭头寺。因寺址低洼潮湿,宋代迁于靠近汶河处。宋大中祥符年间始以“天封”为名。金大定十七年(1177)夏,僧道先、发越对大殿进行重修,至十八年秋完成。大定二十四年(1184)十一月,住持发越委托当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党怀英撰写碑记,即《重修天封寺记碑》(凡787字),记载了天封寺和博县城变迁情况。

  重修后的天封寺在当时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堪于灵岩寺齐名,民间古有“西有灵岩,东有天封,无论何事,一求便灵”的说法。该寺民国年间香火还非常兴盛,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还古风犹存。

  6月2日,来到位于东旧县村的天封寺遗址,“千年名剎”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除了两棵古槐树的标牌上刻着的“泰安市泰山区古树名木”字样,天封寺遗址已经看不出是座旧址,整个院落内也难以寻找到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原来大殿的遗址曾被村委改造,成了一排被遗弃的废旧教室。原来寺里有一个1米宽的古树,可惜文革的时候被砍掉了。

  “文革”中,一夜之间大殿被拆除,塑像被砸;古碑被推倒,古树被砍伐殆尽,元代党怀英书写的《重修天寺记碑》,碑额6篆字被严重损毁,碑身铭文亦砸毁57字,不可认读者23字。幸运的是,1978年该碑被抢运到岱庙,现在岱庙碑廊,保护完好。

  虽然,天封寺遗址已经损坏,但是烧香祭祀的习俗似乎并没有停止,在教室内,北墙头还有供奉着香炉,逢年过节仍有村民过来祭祀。

  旧县村附近将建泰山古城

  在中旧县村靠近汶河岸边的村头,立在一尊高约2米的石将军雕像,雕像属于浅浮雕,人物身材威武,手握一副弓箭和三支弓箭,头戴铁盔,身披铠甲,足蹬战靴,一眼望去给人一股威武之气。村民都叫他‘石人老爷’,每年初一和十五村里村外来不少人,都来拜祭‘石人老爷’。

  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家考证,这尊石将军雕像约是明代以前的作品,是泰山民间传说中的石敢当新的造像种类,也是泰山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古代石敢当造像。传说“石人老爷”医术高超,包治百病,还能防灾辟邪。

  每年一遇到‘爬桥节’,村里村外的人先到‘石人老爷’这里祭拜,然后才到到桥上走走。“爬桥节”是汶河两岸、徂徕山西北部各村特有的民俗节日,从清朝康熙年间形成至今已有350年的历史,“爬桥节”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不光是旧县村民,邻村甚至远道的市民都会到旧县大桥走一走,祈求河神消病祛灾、风调雨顺。当地就有“正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过完年。十六桥头转一转,河神老爷保平安”的民谣。

  2014年5月,泰安市与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拉开了徂徕山汶河景区先导区战略合作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序幕,双方将合作建设总投资约140亿元的项目,这其中就包括了泰山古城开发项目,为了保护原古城遗址,新建的泰山古城将建在旧县村外围,或许不久的将来,一座记载泰安城建历史的建筑将拔地而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1999-2017 Tai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15115号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29号

“中国泰安”政府门户网站 泰安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