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2018-06-28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单位,省属以上驻泰各单位:
《泰安市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抓好贯彻执行。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6月25日
泰安市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
湿地资源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事关全市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存福祉。为加快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增强湿地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同性,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7〕8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严格湿地用途监管,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到2020年,全市湿地面积不低于76万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54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5%以上;全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8.9%以上;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水鸟种类不低于90种。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修复制度
1.建立湿地分级保护制度。按照国家建立湿地分级体系的框架要求,根据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将全市湿地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市级重要湿地、县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2.实行湿地名录管理。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名录的确定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市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市级重要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发布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县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发布县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名录,定期更新。(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3.探索湿地管理事权划分改革。按照国家、省湿地管理事权划分改革进度安排,适时开展探索市、县湿地管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晰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市级重要湿地、县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事权划分。(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4.健全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体系。各县(市、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修复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市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全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各县(市、区)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负责做好辖区内试点保护修复工作。充分发挥林业、水利渔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等湿地保护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协同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夯实保护基础。在重要湿地探索设立湿地管护公益岗位,建立完善县、乡、村级管护联动网络,创新湿地保护管理形式。(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建立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1.实施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将全市湿地面积管控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明确边界四至。科学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并勘界定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不得征占用湿地,经批准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用地单位要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负责恢复或重建与所占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政府)
2.落实湿地保护考核评价制度。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和终身追责机制。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修复治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健全湿地用途监管机制
1.建立湿地用途管控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各类湿地功能,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禁止擅自征收、占用重要湿地,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一般湿地,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复;禁止开(围)垦、填埋、排干湿地或者其他擅自改变湿地用途的行为,禁止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或擅自改变湿地水位,禁止向湿地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倾倒各类固体废弃物,禁止对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鱼类洄游通道造成破坏或擅自引入外来物种,禁止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其他活动。(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2.严格限制湿地资源利用强度。完善湿地资源用途管理制度,科学确定湿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强度和时限,避免对湿地生态要素、生态过程、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造成破坏。进一步加强对取水、污染物排放、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挖砂、取土、开矿、引进外来物种等活动的管理。(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3.严肃惩处破坏湿地行为。湿地保护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依法对湿地利用进行监督,对湿地破坏严重的地区或有关部门进行约谈,探索建立湿地利用预警机制。依法依规严厉查处违法利用湿地的行为,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由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情节严重或逾期未恢复原状的,依法给予相应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严肃处理。(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修复
1.明确湿地修复责任主体。对未经批准将湿地转为其他用途的,根据“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由责任主体承担修复责任。能确认责任主体的,责任主体可以自行开展湿地修复,也可以委托具备修复能力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修复。对因历史原因或公共利益造成生态破坏的、因重大自然灾害受损的湿地,经科学论证确需恢复的,由各县(市、区)政府承担修复责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参照省制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湿地银行”制度,提高破坏和征占用湿地成本。(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2.强化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对近年来湿地被侵占情况进行认真排查,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污染控制和综合整治等措施,恢复原有湿地。加强对湿地的有效保护,对重要湿地,通过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形式加以保护;对零星分布的具有重要保护和科研价值的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野生植物原生地和生态敏感、脆弱地区设立湿地保护小区进行保护。(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3.科学实施湿地功能保护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污染清理、土地整治、地形地貌修复、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重建或者修复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对饮用水源地的湿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开展陆生、水生植被恢复,营造绿色屏障;对湖泊湿地,通过拆除围网,加大水草种植力度,恢复湖泊湿地生境;对河流湿地,要积极实施水系连通工程,维护河流自然岸线,防止滥占河滩等破坏行为。对河流交汇处、入湖口、重点污染防治河段等区域,以及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区域,在不影响防洪的前提下,建设必要的人工湿地,发挥其水质净化功能。(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4.完善生态用水机制。统筹协调区域或流域内的水资源平衡,保障湿地生态用水。水资源利用要与湿地保护紧密结合,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水资源平衡,维护湿地的生态用水需求。从生态安全、水文联系的角度,利用流域综合治理方法,建立湿地生态补水机制,明确技术路线、资金投入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责任单位:市水利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5.强化湿地修复成效监督。根据国家和省湿地修复绩效评价标准,组织开展湿地修复工程的绩效评价。建立退化湿地第三方修复机制,由第三方机构开展湿地修复工程竣工评估和后评估。建立湿地修复公示制度,依法公开湿地修复方案、修复成效,接受公众监督。(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五)加强湿地监测评价体系建设
1.完善湿地监测评价体系。结合省重要湿地监测站点设置,统筹规划市、县(市、区)重要湿地监测站点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湿地监测评价网络。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渔业、农业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湿地进行动态监测,获取的湿地资源相关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根据国家、省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重要湿地评价等规程或标准,健全我市湿地监测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2.规范监测信息发布和应用。建立统一的湿地监测评价信息发布制度,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和渠道等。建立湿地保护修复信息报送制度,动态跟踪进展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及时运用监测和评价结果,开展监测数据关联分析,为湿地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依据。建立监测评价与监管执法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把湿地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施湿地保护科学决策,及时解决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确保完成湿地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个人投入等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湿地保护管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探索通过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有条件的地方可研究给予风险补偿。在国家、省湿地补偿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市、县级重要湿地开展补偿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泰安银监分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落实湿地保护法规。认真贯彻落实《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湿地资源利用负面清单,逐步建立湿地用途监管机制、湿地监测评价体系,建立退化湿地修复制度等制度框架,切实保护好各类湿地资源。(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政府法制办、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加强湿地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大力推广应用湿地保护修复新技术试验示范,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机制,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培养。(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五)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等节点和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手段,大力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努力形成全社会热爱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依托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立湿地保护教育基地,加强中小学生湿地保护知识教育,开展湿地保护实践活动,树立湿地保护意识。积极探索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动员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和相关知识传播。(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各县、市、区政府)